我梦中的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是我的一个梦。很早就听身为美术工作者的表哥说过爨底下村。他说那里的民风淳朴,房屋建筑都是明清古代民居的样式,村民的生活习俗还保留着古老的痕迹,许多古旧的历史遗迹在岁月的洪流底下静悄悄地保存。那里是当代的一个桃花源,古朴美奥,在当代社会的大潮中,那里的生活安静而祥和。然而,他也说了,这个地方不但在发现世界,也在争取世界发现他们,每当有外部的人去那里,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向外人说,希望大家到他们那里看看,希望开发旅游,希望过得更好。
岁月荏苒,一晃可能是几年、十几年过去了,我却一直没有踏足那里。但在网上,在人们的口中,渐渐越来越多地听到爨底下村的名字。那里的村民过得还好吗?那里的民居保存得还好吗?
也许永远在梦中的,我梦中的爨底下村。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的朋友去爨底下拍照的,爨底下村的全景。 百度百科:爨底下村简介
爨字念“cuàn”,1958年简化后改“爨”为“川”。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从山西迁移至此,建立韩氏家族聚居之地。这里是北京通往陕、晋和口外的要塞,繁华一时;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数百年沧桑巨变的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居民原始的风貌――明清古居。
以下图片还是我朋友的作品。 历史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门票20元。免费导游讲述古村历史,有些院落无人居住,需要导游随时开门、锁门。
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民居
民居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 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
[ 本帖最后由 懒猫悠悠 于 2008-11-14 21:55 编辑 ] 结构
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布达拉宫”。
[ 本帖最后由 懒猫悠悠 于 2008-11-14 21:57 编辑 ] 旅游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 交通
自驾车
门头沟区双峪环岛右转到龙泉宾馆走109国道按景区标识行走直达景区。
公交车
公交车在苹果园站乘坐929支线即可,每天两班直达:07:30,12:30发车;其他时间可坐到斋堂打的15元-20元。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09635.htm 我去过!嗷嗷~~~
感觉一般!主要是被开发了! y20 那个~~~~~~~~~~~y58 那个~~~~~~~~~~~~~~字怎么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