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Age的由来之说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名叫米恰·琼斯的加拿大钢琴家写了一本曲集。那里收进的乐曲,都有很美丽的、画面似的标题,例如《彩虹之后》、《梦境之外》、《阳光谷》、《太空蝴蝶》等。他在前言里面写了一个自己的小传,说他曾想成为一个音乐画家,后来,慢慢地,他找到了自己的音乐语言。这时侯,他不再追求用音乐去描绘什么形象,而是表现感觉,那种静夜里雪花落下轻触地面的感觉;吹过莎草的清风的干燥呼吸的感觉;远天闪电的折纹的感觉;傍晚的湖水拍打着岸边的感觉……
米恰·琼斯的乐曲都很安静,大多数都用一种音型不断地反复着;和声简单,很少有复杂的不和协音响,似乎变格进行和调式风格更多见;旋律纯朴,通俗易懂;音调的个性不强,有时甚至没有旋律。听着,听着,你会忘了这是米恰·琼斯的音乐,而是树叶的悄悄细语。
这位钢琴家在1983年的时候遇到一家音乐出版公司的经理,这位出版商一直想推出一种新鲜口味的、适合人们在休闲时候听听的音乐。两人一拍即合,不久米恰的作品便渐渐在美国流传起来了。最初,这种音乐还不那么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板又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一栏里,它像轻音乐,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又有几分古典音乐的风骨和气派;它是通俗的,可又显示着超脱的情调;它是易于流行的,但是却没有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或骚动。有些唱片店就只好把它列在所谓最新到货专柜下,渐渐的,就成了气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随之改译作“新纪元”或“新世纪”音乐。
这种介于轻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新样式。它们大致上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用自然乐器演奏的,包括一般听众熟悉的常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等,其中被用得最多的,一方面是接近东方乐器音色的乐器,如双簧管、英国管等,另一方面,民间性质的乐器,如曼多林、手风琴、排箫等也常可听到;有些演奏者特别喜欢东方的打击乐器,如小铃、大锣和钟等,现在还有些新纪元音乐家热衷于把那些非洲的战鼓等原始的乐器掺入他们的音乐中,第二类则是电声乐器,它所制造的音响也偏重神秘的、飘渺的色彩,许多新纪元音乐家都是电脑音乐高手。第三类是前二者的混合。有些唱片商在制作这三类演奏形式时,往往还会加上自然界的音响,如鸟鸣林啸、风声鹤唳等等。
在新纪元音乐唱片的专柜上,还可以找到许多干脆就是把维瓦尔第、考累利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配上瀑布声音作为“新纪元”音乐发售。这多少说明了这种新纪元音乐的倡导者们的意图:听着这种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忘记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嚣和忙碌。因此,除了大自然之外,久远而神秘的古代,纯朴而素雅的民谣,也是新纪元艺术家们所热衷的题材。恩雅之所以能够走红,正是因为她的歌适应了厌倦摩托时代的听众的需要。你怎会想到,一张发黄的小照作为封套的唱片,对于怀旧的人们竟有如此的魅力。
1981年,有一位名为坡·文特的萨克斯的演奏家,更是身体力行:拒乘轿车,坚持吃素,最后躲进森林里去,用他的萨克斯与狼对啸。他被认为是“新纪元”音乐的教父,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得更多些年代找到更多的祖宗。把今曰“新纪元”音乐家们的作品,和早期的浪漫派音乐相比,难道不会使我们发现什么有趣的相似之处吗?我们在柏辽兹的《恰尔洛德在意大利》中所感受到的,不也是一种自我放逐的孤独的快乐吗? 能否把李斯特的《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放在“新纪元”专柜上卖呢? 它也不正表现了人们面向大自然时的冷淡和安详吗? 瓦格纳对16世纪骑士时代的缅怀,与恩雅的那些朦胧而神秘的歌声,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从反叛的角度而言,新纪元和浪漫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音乐史上每一种新的风格,都是在时髦与反时髦的斗争中形成的。就像稳健的古典主义是对轻巧的洛可可风格的反叛;感情至上的浪漫主义又是对崇尚形式的古典主义的反叛一样,新纪元音乐是轻音乐领域里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所不同的是,古典的也罢,浪漫的也罢,它们的反叛都是在传统的审美范畴中进行的。尽管在风格上、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变迁,但二者的背后却有着共同的哲学观念,那就是对生命、对快乐的理解: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应当活得崇高而有意义。平衡、和谐、安定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境界。然而二十世纪的哲学新潮--过程主义的拥护者们却认为,过程和终极是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生活应当是生命的自由的过程,它是最实际的存在;活着,就应当努力去体会这过程。生命如果被外力---例如种种功名利禄的终极目标---所牵制,就被降低为机械而不自由的过程,这也就否定了生命的价值。因此,为着消除这种异化的最好的途径,就是自我松绑,返璞归真,改变传统的以未来某个目标为生活中心的人生观,把自己从功利目的中解放出来。
伴随着这种哲学,西方出现了反理性的艺术,它的主要观点是,在作品中强调或为着建立一个终极目标--例如高潮或是中心--以及为此所作的种种努力,那是对艺术的本质的束缚。生命既是一种维护和扩展自己的过程,那么和谐、安定、平衡便是不可能永久存在的。追求完美是不切实际的。
New Age (新時代) 又指The Aquarian Age (寶瓶座時代),西方神秘學認為現在是一個轉型期,正準備進入「寶瓶座時代」。「寶瓶座」象徵人道主義;人類由追求社會的、物質的、科技層面的進步,將演進到注重「心靈」、「精神」層面的探索,找到超越人種、膚色、民族、國籍以及宗教派別的人類心靈的共通點,認知人類的「同源性」和「平等性」,從而達成四海一家與和平的遠景。
New Age Music作为20世纪纯音乐的最大发现,来自于一种可以带来内在平静的审美观点。通常来说,它们是一些带着新世纪哲学理念的和谐与非破坏概念的唱片,它们可以鼓舞精神上的超脱和生理上的治疗,其中一些唱片既能给我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又能给我们以精神上的恢复,更有一些音乐家,通过他们特别设计的音波和“无污染构思”音乐理念来使听者的精神境界升华。
新世纪音乐是新世纪哲学的对应,它包容从现代轻松音乐一直到冥想型灵魂探索音乐。
新世纪音乐采用电子乐器,包括西方与非西方的乐器,及偶尔的歌唱,创造缓和的旋律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
为寻求精神治疗和超越,新世纪音乐人时常借用非西方音乐的元素--就像新世纪哲学对非西方哲学的吸收一样。
一般認為新世紀音樂(New Age Music) 於70年代興起,至80年代中逐漸成熟。1973年,一群多半是素昧平生的音樂工作者,因在舊山舉辦的The San Francisco Festival in Honor of Comet Kohoutek而得以交流。這次音樂節讓音樂工作者,如Joel Andres、 Steven Halpem 等人發現即使他們從前末曾交流及合作,但大家的音樂創卻有許多共通之處。他們的音樂同時是以冥想與心靈層面為出發點而創作,由於這種音樂風格跳脫過去人類所有的音樂型態,於是人們將這種音樂定名為「新世紀」。
New Age 早期的音樂形態是以環境音樂 (Ambient Music) 為基礎演變而成。也有人稱環境音樂為自然音樂、綠色音樂等。New Age Music錄製過程大多以自然聲響及旋律構成,其音樂形態受風行於70年代後期的Fusion (融合音樂,即爵士樂和搖滾樂結合的風格) 樂風所影響,因此New Age Music會如Fusion Music一樣,在音樂當中加進了電子合成音效,如使用回音、電子樂的迴響(Reverb)以及其他利用空間創造出的聲音技巧,營造極其優美的曲風,模擬幻化的空間質感。
80年代之後, 許多年輕樂手 (搖滾派/融合派) 放棄了電子音樂的華而不實,重投Acoustic (即以傳統自發聲樂器演奏)。人們開始放棄了物質世界的追求,投向追求理性自然的生活,追尋心靈的滿足。因此80年代中期,以尋求心靈與自然滿足的New Age Music發展已經逐漸成熟, 不僅延續修身的冥想,並且不斷加入重視環保、闡揚人文思想、關懷世界的理念,因而奠定它自成一派的寬大視野。
1994年來自德國「謎」(Enigma)樂團推出了一張充滿新世紀色彩的葛利果宗教音樂,在全球創下千萬張的銷售量,奠定 New Age 的地位,和古典樂、流行樂鼎足而立於吒當今樂壇。在當時,可謂音樂界最大的震撼,音樂界人士都認為新世紀音樂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以寧靜、安逸、閒息為主題的New Age Music ,純音樂作品佔的比重較多,有歌唱的佔較少。New Age Music可以是純以傳統自發聲樂器演奏的,也可以是很電子化的,重點是營造出大自然平靜的氣氛或宇宙浩瀚的感覺,洗滌聽者的心靈,令人心平氣和。New Age Music 很多時與音樂治療有關,不少New Age Music 說可以治病,也有不少與打坐冥想有關,這與New Age 思潮哲學有莫大關係。New Age Music通常被視為頗為中產階級的音樂,Windham Hill 是最具代表性的New Age 唱片公司,New Age 代表樂手有Enya(恩雅)、George Winston、 William Ackerman 、Yanni 、Kitaro(喜多郎) 等等。
New Age的特点
1.节奏:
New Age的节奏很多是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其实,大部分NewAge之所以要摒弃传统的节奏,是因为有了鼓、贝司与打击乐器,音乐的形态就会被限制死了,而New Age是自然而自由的,有着风一般的流线姿态。
2.旋律:
New Age的旋律就与流行乐完全不同,其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聆乐者不仅很难记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终止。这也就是New Age音乐结构赋予大家极大想像空间的原因之-。
3.和声:
New Age所用的和声大部分是相当和谐的,不协和音在New Age里使用甚少。这也是为何New Age听起来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4.音色:
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满朦胧氛围,老实说,听New Age听到深处时,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变幻。
除了这音乐的四大要素之外,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赋予聆听者一个极大的想像空间,你可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无限的想像空间中驰骋。
New Age的分类
谈到将新世纪音乐进行分类,要将之分成特别严谨的类别是非常困难的。新世纪音乐是注重感觉的音乐类型。它的分类前提不是音乐上的元素而是听觉上的效果。比如太空音乐,环保音乐,气氛音乐,圣歌,这些都是在听觉上的分类。但新世纪音乐还存在另一种分类的方式,那就是从制作方式划分。而制作方式又分两种,一是制作的器材,是电子乐器还是原声乐器或者混合乐器,还有就是制作素材中的音乐素材,是古典还是民族,是纯乐器还是纯人声。基本上公认的有以下几种:
1、部落(Techno Tribal)高科技音乐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音乐。
2、精神音乐(Spiritual)着重精神感染力的音乐,扩张人想象力。
3、太空音乐(Space)营造无比庞大的空间感,令人飘飘欲仙。
4、器乐独奏(Solo Instrumental)这种风格是真正的新世纪发烧友喜欢的,比较典型的是BANDARI(班德瑞)这样通过乐器来体现心灵对自然感悟的音乐。
5、自助音乐(Self-Help)重视个人化的体悟。
6、新古典(New Classical)欧美古典音乐的现代化,使用电子音效代替原本的大型交响乐团,并且将人声电子处理,进行更新。
7、电子新世纪(New Age Electronic)纯电子制作的新世纪音乐。
8、原声新世纪(New Age Acoustic)人声为主的新世纪音乐,例如法国的音乐家,将人声表现得无一伦比。
9、民族混合(Ethnic Fushion)实际上是将世界音乐与新世纪音乐彻底得融合,有很多这样的专辑,最大好处是保存了许多世界角落里的根源音乐。
10、气氛音乐(Atmospheres)着重于音乐的气氛渲染,象一些与宗教有关的音乐。据说在国外佛教的念佛声都有碍新世纪的版本。
还有新世纪音乐中最大的一支:凯尔特音乐。这是一种纯粹的民族划分。前几年的铁达尼号这样的电影原声也使这类音乐风行。
60年代末期,德国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新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具备了New Age的发展雏形。到了70年代,在一群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New Age得以正名,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 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如今,乐界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进、形而上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New Age的四大要素:有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的节奏,总体感觉自然而自由,有着风一般的流线姿态;其旋律具有即兴演奏的味道,在音乐结构上赋予大家极大想像空间;所用的和声大部分是相当和谐的,给人祥和之感;其音色透明、神秘,充满朦胧氛围。
New Age音乐包容从现代轻松音乐一直到冥想型灵魂探索音乐,所采用的是电子乐器,包括西方与非西方的乐器,及偶尔的歌唱,创造缓和的旋律来适应现代生活快节奏。作为一种涉及范围很广泛的音乐种类,其下又分为——部落Techno Tribal、精神音乐Spiritual、太空音乐Space、器乐独奏Solo Instrumental、自助音乐Self-Help、新古典New Classical、电子新世纪New Age Electronic、原声新世纪New Age Acoustic、民族混合Ethnic Fushion、现代器乐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气氛音乐Atmospheres。
喜多郎——新音乐的先驱
可以说,早在70年代便开始致力于研究电子合成音乐的喜多郎(kitaro),是New Age音乐的首席代表,他的作品有着曰本New Age音乐开路先锋的独特风格。将古典、流行、爵士融入电子音乐,这种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东方魅力,使得kitaro从首部作品《天界》面世开始,就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听众的肯定(当然很多人对于他的音乐比对他本人更为熟悉)。
《丝绸之路》系列的推出以及佳作《敦煌》的面世,都让国内的听众备感亲切。对中国题材音乐如此情有独钟,难怪喜多郎先生一直坚持“中国文化才是曰本文化的根”。
沉浸在喜多郎的音乐宇宙里,你就会发现自己犹如沉醉于自然万物的流动韵律,只要闭目聆听,便有意想不到的美妙天籁应运而生了。
如果此刻你正打开音响感受喜多郎,那么你发现流淌在你周身的音乐给你带来什么变化了吗?请同样好好感受这一次——自己的深呼吸……
雅尼——音乐也讲创新
雅尼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之一,他成功地掀起了一阵热潮。他最擅长的事情是通过音乐与人达到共鸣,无论是通过他的音乐会还是通过电视和电台的广播,或者通过他的音乐专辑。
强力推荐的是他的专辑《雅尼雅典卫城音乐会》,作为他的第十个个人专辑包含了他那些最经典的音乐作品(专辑包括了“桑巴林岛”,“给想象钥匙”和他那首白金热门曲“热情的反射”),管弦乐队在新版本中并不是追加的,而是作为整个音乐的整体。作为一个作曲家,Yanni从来不去遵守那些过去确立的规则,在这个专辑里也不例外,他打破了交响乐团那些传统的经验,这么做的结果是产生了丰富的节奏并且优雅的音乐。
班得瑞——自然全接触
班得瑞乐团是由一群年轻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采样工程师组成的,1990年发迹瑞士。他们从开始执行音乐制作,便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直到母带成品完成。置身在自然山野中,让班得瑞乐团拥有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也拥有最自然脱俗的音乐风格。班得瑞的音乐里,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编曲手法,以清爽的配乐架构出零压力、零负担的乐曲,他们细酌每一轨声道的解析度,使音域更宽广,音场效果更具空灵感,完全让你融入到大自然中去……
目前,其流行世界的作品有《仙境》、《寂静山庄》、《蓝色天际》以及新推出的音乐情诗《风之羽翼》等。
神秘园——怎能不神秘
神秘园是一支著名的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乐队,它由挪威作曲家兼键盘手(罗尔夫·劳弗兰)和爱尔兰女小提琴手(菲奥诺拉·莎莉)组成。乐队融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以及挪威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乐曲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已融入其中。
其首张专集《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的伤感绝对能杀死人,让人像迷失在神秘的丛林里,黑暗的看不到天,找不到出口。沉溺在这样的黑暗中,像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路边大树的阴影下,静静看路上人来人往,别人看不到你,你也不想被看到,因为你害怕,因为你孤独,你知道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只有这样,受伤的心才能感到一丝安全,这样的孤独一直在诱惑你。其中的《田园》(Nocturne)一曲是乐队的成名作,曾获1995年欧洲歌唱大赛冠军。另一曲《来自神秘园的歌》(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在组建乐队前就在挪威发表并流行。迷幻之乐配以天籁之音,整首曲子让人听完后如同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难怪身边总有人按下REPEAT键,一次又一次让这段旋律在耳边回旋。
莎拉布莱曼——纯粹的月光女神
莎拉布莱曼说:我只是尽我所能,发挥上帝赐予我的天赋。在美丽、冷艳的外表后面,她游走于音符之间,放任在流行与古典的边缘。她的歌声充满了个人特质,让人充满迷惑与想象,能给航行在海上的水手带来一种方向感、归依感。她的音质纯净、通透,尤其演唱不食人间烟火的角色时格外惹人怜惜。
作品首推其巅峰之作《LA LUNA》?月光女神?。这是一张以“月亮”为概念的专辑,其中收录了古今欧美知名的与月亮有关的单曲,包括流行歌曲、电影配乐,甚至是古典音乐重新填词,再经过高雅精致的编曲混音,搭配上莎拉布莱曼独一无二的空前美声,该专辑绝对给你一种充满迷惑与想象的轻松飘逸感。
恩雅——天使的声音
恩雅,这位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崛起的爱尔兰女歌手,有着中世纪的幽静和飘逸。身为音乐奇才的她在专辑中集作曲、演唱、编曲和演奏于一身,甚至连混音与合成都一手包办。她周游于流行乐和古典传统乐之间,天籁般美妙的嗓音迷煞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听众。
《星空彩绘》、《牧羊人之月》、《居尔特人》、《水印》、《树的回忆》,她的专辑一度成为唱片行最热销的碟片。其中,《A Day Without Rain》(雨过天晴)获得了本届Grammy最佳New Age专辑奖。
但是这里要推荐的是她为风靡全球的影片《指环王:魔戒首部曲——护戒使者》所作的主题曲《may it be》,该曲给人置身于人间天堂的感觉,飘渺的旋律中所流露出的丝丝惆怅和影片略带忧伤的结尾配合得非常巧妙,浑然天成。难怪《魔戒》在第74届的奥斯卡奖评选上获得“最佳电影配乐”的奖项。
英格玛——中世纪魅力
Enigma(谜)这支来自德国的乐队,是早期准许引进内地的国外音乐之一。对于Enigma来说,他们喜欢用现代电子乐来表现神秘主义的主题,使人产生一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觉。乐曲中的人声也非常美妙:女声亮丽动人,如夜莺一般悦耳;男声低沉隐约,令人着迷。这是一种天生的美国式的圣歌,一种通过西方流行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的遥远的非洲部落或严肃的宗教的回声。
1990年首张发行的Enigma大碟《神秘古国之声》(Sadness Part)中,有着中世纪教堂唱咏以及极具诱惑力的女声独白,电影配乐式意境在House Beat上,构成宗教意味加神秘色彩的舞曲……
女巫医——梦呓神曲
可能《女巫医》本身远比它的作曲新纪元音乐全才梅德温来的更有名气。该专辑的乐器演奏,运用南美的轻松节奏,直笛、键盘及敲击乐器演出天籁之音,让人闭上眼可以想像出一幅热带雨林的奇异景色,百听不厌。梅德温说:“我的音乐使人们减轻压力并放松精神,它具备某种精神和你心灵深处的灵感,它具有震动的音调,不猛烈的节奏。我的音乐与其说是我的创造,不如说是对灵魂的洗涤。我不想让人们睡觉而是让他们进入能做任何事情的梦境;鼓励他们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力。”
----- New Age 音乐的简介 ---------
New age 音乐的盛行是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它是指一种非流行,非古典,被称为“第三种声音”的具有试验性质的新音乐。早在六十年代末期,当“电子音响”被更多的音乐家认同并使用时,new age音乐就已具备了它发展的基础。而今天,这种音乐形式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喜爱。它以一种迅速而不可阻挡的势头,发展成为今天更具多元化的风貌。New Age,的含义也不仅只是界定乐风的名词,而成为 一种新兴艺术的代名词,它意味着对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温柔而彻底的反叛。
New age 音乐的曲调大多平缓,简朴。旋律与流行音乐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即兴的味道很浓。没有固定的曲式,没有起承转合,没有展开与对比,传统音乐中所有的清晰的结构层次,在这里被平铺直叙和不断的反复代替。旋律就象是风在流动,不知道会在何时开始,也不知道会在何时结束,始终很飘忽,没有固定的模式。
New age 音乐的表现主题总是神秘的大自然,遥远的古代,纯朴素雅的民谣等,所以它的音色总是喜欢用一些东方的古老乐器,或是电声乐器上的新音色,喜欢用透明的,神秘的,陌生的,缥缈的,充满朦胧气氛的音色。New age 音乐的艺术家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听众处于一种梦幻中,籍以延长审美知觉的过程。也是这种音色,使得new age 音乐总是给大家留下无限想象空间。
New age 音乐以它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听众,在我看来,一点也不为怪,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压力重重,繁杂喧嚣的世界,都需要在这种平静的,不断反复的音乐中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忘却生活中的烦恼,达到超脱的作用。New age 音乐的美学特征(不渲染,不明确,不激动,一切以自然的流露为至高境界)正符合现代人这种的心理需要。也可以说,new age 音乐是使人心绪宁静的镇静剂。
"不渲染,不明确,不激动,一切以自然的流露为至高境界"我觉得这恰恰是喜欢NEW AGE音乐的人们所向往的生活。或者虽然在喧嚣中不能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还是喜爱这种宁静。
我喜欢单一乐器演奏的NEW AGE的音乐。钢琴尤其纯净。
刚才那一首就是 Secrete Garden 第一张专集中的 Song from Secrete Garden
一、什么是New Age ?
在欧美各国旅行,随便走进那一家唱片店或琴谱店,都可以看到一种与古典音乐、轻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并列分类的音乐新品种 New Age。可查遍新版格罗夫音乐词典,都找不到 New Age的解释。也许80年代以来(新版格罗夫出版于1979年)在西方世界,它已是一种家喻户晓得无须再噜嗦的一种音乐形式吧。其实我们在曰产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很多的New Age音乐,只是大家并不知道所听到的音乐就是New Age音乐。举个简单的例子:很多的电台都会用一种很好听的音乐做背景音乐,而里面有大部分的音乐就是属于New Age音乐,象恩雅的音乐就属于这种类型。大家一般都只知道她的音乐是流行乐,很少有人知道她的音乐属于 New Age音乐,还有雅尼的音乐也是属于New Age音乐。
最初,这种音乐还不那么起眼,各家唱片店的老板又不知道该把它放在哪一栏里,它像轻音乐,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又有几分古典音乐的风骨和气派;它是通俗的,可又显示着超脱的情调;它是易于流行的,但却没有一般的流行音乐那么平庸或骚动。有些唱片店就把它列在类似我们新华书店“近年新书”专柜的名堂之下,渐渐的,就成了气候,港台的一些刊物亦随之改译作“新世纪”音乐。这种介于轻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新样式。它们大致上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用自然乐器演奏的,包括一般听众熟悉的常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吉他等等,其中被用得最多的,一方面是接近东方乐器音色的乐器,如:双簧管、英国管等;另一方面,民间性质的乐器,如曼多林、手风琴、排箫也常可听到;有些演奏者特别喜欢东方的打击乐器,如小铃、大锣和钟等。第二类则是电声乐器,它所制造的音响,也偏重神秘的、飘渺的色彩。第三类是前二者的混合。有些唱片商在制作这三类演奏形式时,往往还会加上自然界的音响,如鸟鸣林啸、风声鹤唳,等等。
在新世纪音乐唱片的专柜上,你可以找到许多干脆就是把维瓦尔第、考累利等古典音乐家的作品配上瀑布声音作为“新世纪”音乐发售。这多少说明了这种新世纪音乐的倡导者们的意图:听着这种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忘记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嚣和忙碌。因此,除了大自然之外,久远而神秘的古代,纯朴而素雅的民谣,也是新世纪艺术家们所热衷的题材。恩雅之所以能够走红,正是因为她的歌适应了厌倦摩托时代的听众的需要。你怎会想到,一张发黄的小照作为封套的唱片,对于怀旧的人们竟有如此的魅力。
1981年,有一位名为坡·文特的萨克斯的演奏家,更是身体力行:拒乘轿车,坚持吃素,最后躲进森林里去,用他的萨克斯与狼对啸。他被认为是“新世纪”音乐的教父,然而我们完全可以往前追溯得更多些年代找到更多的祖宗。把今曰“新世纪”音乐家们的作品,和早期的浪漫派相比,难道不会使我们发现什么有趣的相似之处吗? 我们在柏辽兹的《恰尔洛德在意大利》中所感受到的,不也是一种自我放逐的孤独的快乐吗? 能否把李斯特的《降D大调音乐会练习曲》放在“新世纪”专柜上卖呢? 它也不正表现了人们面向大自然时的冷淡和安详吗? 瓦格纳对16世纪骑士时代的缅怀,与恩雅的那些朦胧而神秘的歌声,又有什么不同呢?
的确,从反叛的角度而言,新世纪和浪漫主义有很多相似之处。音乐史上每一种新的风格,都是在时髦与反时髦的斗争中形成的。就像稳健的古典主义是对轻巧的洛可可风格的反叛;感情至上的浪漫主义又是对崇尚形式的古典主义的反叛一样,新世纪音乐是轻音乐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审美观念的反叛。所不同的是,古典的也罢,浪漫的也罢,它们的反叛都是在传统的审美范畴中进行的。尽管在风格上、思想观念上有很多变迁,但二者的背后却有着共同的哲学观念,那就是对生命、对快乐的理解: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应当活得崇高而有意义。平衡、和谐、安定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境界。
……沉浸在“新世纪”音乐营造的恬淡平和中,的确是一件美好的事。
二、 New Age 音乐的特色
到底New Age 音乐要怎么去形容呢?就以古典音乐中的“四大要素”来归纳出New Age的特性吧!
1.节奏:
New Age的节奏很多是存在于音乐自然的律动与音符的强弱之间。其实,大部分New Age之所以要摒弃传统的节奏,是因为有了鼓、贝司与打击乐器,音乐的形态就会被限制死了,而New Age很少有强烈的节奏(但Enigma的音乐却有很明显的节奏),这点同饶舌和摇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是自然而自由的,有着风一般的流线姿态。
2.旋律:
New Age的旋律就与流行乐完全不同,其即兴演奏的味道很浓。聆乐者不仅很难记住旋律,而且更不知道旋律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终止。这也就是New Age音乐结构赋予大家极大想像空间的原因之-。
3.和声:
New Age所用的和声大部分是相当和谐的,不协和音在New Age里使用甚少。这也是为何New Age听起来予人非常祥和之感的原因。
4.音色:
New Age的音色是透明的、神秘的,充满朦胧氛围,老实说,听New Age听到深处时,最大的享受之一便是音色的变幻。
除了这音乐的四大要素之外,New Age最大的魅力就是赋予聆听者一个极大的想像空间,你可以不受形式限制,自由地在无限的想像空间中驰骋。
三、New Age的分类及常见的表演形式
一般来说,现有的New Age Music专辑按其表演形式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
★★★ 器乐演奏 ---包含器乐独奏(Solo Instrumental)、新古典乐派(Neo-classical)、新原音乐派(New Acoustic)等。
New Age Music的知名品牌,如Windham Hill与Narada等等,大多是靠录制这类音乐专辑起家的,其后形成一股风潮,新世纪音乐家们纷纷以这种「印象派」风格进行创作,甚至从民谣中取得灵感,以钢琴、吉他、居尔特竖琴及德西马琴(hammered dulcimer)等乐器来进行表演。虽然有些作品确实是推陈出新,且往往能牵动人心,但也有许多二流乐手投机地搭上这股风潮,创作出如同「装饰用壁纸」一般的作品,导致这类音乐一时声名狼藉。但还是有许多乐手仍然在此领域创作不辍。
当代许多演奏家都受过严谨的古典音乐训练,却又不愿屈从现代古典乐风对于理智的、无调性的作曲形式之强调。这些乐手尽管对音乐的诠释皆有独到之见地,但古典音乐对他们而言仍是重要的灵感来源。就当代演奏形式的音乐(contemporary instrumental music)的脉络而言,新古典音乐是指任何受到古典音乐影响的音乐类型;或者是以重新编曲的方式演奏古典音乐(巴哈、帕海贝尔与德布西的作品似乎是最受欢迎的改编对象),或者是把巴洛克、古典的、浪漫乐派的、印象乐派的音乐因素予以重组,都可以称为新古典乐派。
新原音乐派则是混合着bluegrass乡村音乐与爵士乐,听了可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音乐类型;专辑中通常都使用曼陀铃琴、小提琴、斑鸠琴及原音吉他等民谣风乐器。这类音乐家的行家功力就展现在他们拓展音乐领域的能力之上:除了传统音乐家因循故技的角色之外,他们的才华每每会在即兴表演与复杂的爵士合音中淋漓尽致地呈现。
★★★ 环境音乐 ---这类音乐除了称作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也有人称它为自然音乐、绿色音乐、芬多精音乐等,现在因为盛行于仕女水疗(SPA)与渡假中心冥想室,竟也有人称它为SPA音乐。
事实上「环境音乐」这一名词是由Brian Eno所创立,使用回音、电子乐的回响(Reverb)以及其它利用空间创造出的声音技巧,把这些都当成营造气氛与声音环境的音乐要素,早期环境音乐大多属无调性实验音乐(Atonal Experimental Music),其中许多作品曲目时间很长,但这段时间内的音乐内涵与音色的变化上却是极其细微,例如单调重复而冗长的火车声与飞机起飞的声音。但现在一般所谓的环境音乐却有其更广泛的定义,包含透过环境音「取样」(Sampling)、结合音乐而创作出的优美曲风,有如在鸟叫虫鸣山风水潺中演奏。甚至有许多音乐工作者已经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够仿真大自然中的声音、企图复制听者对于空间与时间的感觉。
★★★ 电子合成 ---包含激进的电子乐派(Progressive Electronic)与电子─原音乐派(Electro-Acoustic)、科技─原始部落音乐(Techno-tribal)。
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出现,往往述说着科技本身的发展。这类的音乐家已经不仅仅是用取样与电子合成的方式来复制音效,他们倾向于改变声音原有的音质,有时会转换成根本无法辨认的状态。有些人会创造出特有的声音,而不使用现代合成乐家已经创造出来的现成声音。电子乐在这类的创作中,与原音乐器扮演了相等的角色;特别是,他们通常以合音或回音等等方式来演奏原音乐器,对演奏者的技艺可是一大挑战。这种音乐在「聆听」、「思考」与「感觉」等方面为我们开启了新视野,提供一种空灵静谧的新空间感;但令人担忧的是,某些激进电子乐派的创作者对科技本身的崇拜,往往会弃绝了艺术表演中最真诚的性灵与心神,而流于技术的卖弄。
谈到科技─原始部落音乐,其实也可说是「民族风融合音乐」的变形。这种音乐理念,在那些使用电子乐器、注重音效的音乐家之间,已渐形成一股风潮。其内涵是将人类最原始的音乐表演方式与现代科技的乐器、设备予以结合。来自于非洲、澳洲与南北美洲的原始部落旋律和乐器,配合着细致的电子音效,是这种音乐的最大特色。这种音乐创作类型的困难之处在于:创作者如何以既有的技巧与敏感度,将两者予以完美结合,否则听来既不如富有人文精神的世界音乐,又不能呈现电子乐的华丽精致,而成为只是抄袭着古老音乐文化的廉价作品。
★★★ 人声演唱
人声(Vocals)一般都是结合新古典乐与电子乐做演出,也有部份全人声表演,其概念多半是将人声视为一种天然的乐器,而在New Age的领域中,担纲演唱的多半是悠扬的女声或清纯的童音,听起来有如依偎在母亲的怀里,甜美自适。例如风靡全球的爱尔兰之星恩雅(Enya)、克兰纳德主唱莫雅(Maire)、有英国恩雅之称的妮琪贝瑞(Nicci Berry)等。就连唱腔如梦似幻的百老汇音乐剧高音女伶蕾贝卡(Rebecca Luker),也出过如新古典乐风的咏叹调专辑「天籁诗篇1、2」(AriaⅠ、Ⅱ)。
下面是一些New Age Music中较特殊的题材,在此略加介绍 ---
★★ 民族风融合音乐(Ethnic Fusion)
在当代器乐演奏的音乐中,是一重要趋势。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乐风、节奏与西方音乐风格予以融合。世界上有多少种音乐文化,民族融合音乐就有多少种可能性。这一类的音乐往往和「世界音乐」、「民族音乐」的领域重叠,难以明确界定。大致上来说,世界音乐所呈显的还是较纯粹、传统的表演,多与其文化、传统庆典、神话传说有关;而民族音乐的范围应更小、更严谨,如同世界上各个民族自己的古典音乐,若有创新,也不偏离固有曲式、调性、曲牌等多年历史累积形成的规格。New Age Music中所呈显的民族风,就是带有民族风味的乐器、旋律、意境表现,有时与音乐家本身的地域性色彩也有关系,能让你联想到希腊的海岸、加拿大的雪景、东方古国的神秘等等。
★★ 宗教音乐
近年来宗教唱颂与演奏十分盛行,而乐迷本身并不见得有宗教信仰。其实这一类的专辑也是富有温润美感、宁静自适、与空灵乐声。表现的媒材也包含了器乐演奏、电子合成与人声唱颂,中外都有这一类专辑,而且有别于归类在古典音乐中的圣歌、宗教乐曲等。
★★冥想音乐
冥想音乐大多是电子音乐的成分,基于引发内在宁静感的目标,有些人对New Age Music的兴起与感受,与对「静坐」、「冥想」(meditation)的修炼实践以及对生命完整性的重视有关。一般而言,这种音乐类型的专辑所具有的和谐、无负担的特色,与所谓「新世纪哲学」有密切关联;新世纪哲学精神鼓励人们在精神上超脱尘俗,透过心灵的修炼来进行肉体的治疗。有人认为这是针对人类脑波波长所估算出来的一项「后实证主义」。不过这一类的专辑所具有的艺术性,倒不见得低于其所具有的治疗性。
★★ 电影配乐
电影配乐的风格是最多变的,严格来讲,电影配乐应该是电影艺术整体表现的一部份,在画面与声音作最适当结合的时候达到尖峰,但并不表示电影配乐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创作,配乐有时甚至比电影画面更令人回味无穷。在电影相关奖项议定时,「最佳电影配乐」是个明确的卷标,但在纯粹讨论音乐表现时,电影原声带可能属于古典、爵士、流行或New Age等各个领域。得过New Age奖项的电影配乐大师马克伊山(Mark Isham)原是爵士乐手;英国的摇滚乐手彼得盖布瑞尔(Peter Gabriel)因「基督最后的诱惑」电影配乐而获得New Age奖项。由于电影艺术水准的提升,配乐的方向与风格也显得更新颖、更具美感而多元化,这就是New Age Music的特色吧!
好象有点枯燥了,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比较熟悉的几个NewAge音乐大师及其代表作品的试听吧!
Enya
首先介绍恩雅,是因为她是所有New Age人中最影响力最大的,毕竟喜欢新世纪的人不算很多,而恩雅的知名度却一点都不亚于那些流行歌手。恩雅的真名是Eithne Ni Bhraonain,后来改叫Enya。用这个发音近似的字代替,既可以让人很容易就记住她,又避免了发音问题。1986年BBC电视台开始制作一部关于凯尔特人历史和文化的记录片,Enya签约创作并演奏该纪录片的音乐。1987年凯尔特人(The_Celts)首 次播出,它的音乐集以名为恩雅的专辑发行,但她的这首张专辑并未引起注意。在1988年发行的水印(WaterMark)一炮走红,其中的单曲《Orinoco Flow》蝉联了多个国家排行榜的首位。接下来的《Shepherd Moons》惊人地缔造了全球11000000张的销售量,并获得了格莱梅最佳新世纪专辑奖,她的另一张专辑《The Memory Of Trees》也获得此殊荣。需要注意的是,在恩雅背后还有制作兼编曲Nicky Ryan、填词者Roma Ryan的合作,这三人缺一不可。另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恩雅从来不开个人演唱会,由此可见要是没有一个专门的小组负责处理恩雅的声音,她想获得今天的成绩也是不可能的。对于想了解恩雅的朋友,可以关注这三张专辑:1997年的《Paint the Sky with Stars》 ,这是一张精选集收录了在此以前的所有好歌;2000年的《A day without rain》,这是她最近的一张专辑,风格同以前完全一样;2001年的《The Lord of The Rings》电影原声,主题曲《May It Be》便是恩雅所唱,虽说只有一首而已,但她在歌坛的地位可见一斑。
试听一曲代表作《Orinoco Flow》
http://61.109.255.55/2/HIGH_MP3/286/286590.mp3
Secret Garden
对中国乐迷来说,神秘园是另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神秘园的官方主页,可以看到如下这段话:Once upon a time .. a Rolf met a Fionnuala... and they made magical music together。这句话便是对他们两人最精辟的介绍了。但我在这里还要再废话几句,男的罗夫兰是挪威音乐家,女的雪丽是爱尔兰小提琴家,他们凭一首《夜曲》(《Nocturne》)获得1995年的欧洲电视歌曲创作比赛大奖,从此成名。夜曲的歌词才24个字,可以说是纯粹的器乐乐曲,而欧洲电视歌曲比赛从来没有这种音乐获奖的先例,因此有人说神秘园重新定义了这个比赛。到目前为止,神秘园一共出了四张专辑:《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White Stones》、《Dawn Of A New Century》、和最新的《Once In A Red Moon》。因为数量不多,如果感兴趣很容易就能收齐。
试听他们的成名曲《Nocturne》
http://www.517send.com/files/songfiles/02607.mp3
Bandari
这差不多是国内喜欢新世纪的人中皆知的乐队,译为班德瑞。“班得瑞”来自瑞士,它是由一群年轻作曲家、演奏家及音源采样工程师所组成的一个乐团。团长奥利佛·史瓦兹(Oliver Schwarz)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人,不但专长多种乐器,更熟捻先进的录音工程,曾与为莎拉-布莱曼制作《Time To Say Goodbye》的天王制作人阿历克斯·克里斯坦森合作,制作过不少专辑,但挚爱NEW AGE音乐的他,最终选择了将一身才华奉献给瑞士山林。
“班得瑞”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瑞士山林的音乐精灵。他们从不愿在媒体曝光,一旦开始执行音乐制作,便深居在阿尔卑斯山林中,直到母带成品完成。置身在自然山野中,让班得瑞乐团拥有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也拥有最自然脱俗的音乐风格。每一声虫鸣、流水,都是深入瑞士山林、湖泊,走访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罗春湖畔、玫瑰峰山麓等地记录下来的。为了采集自然界音效,上山下海、甚至露宿山林,对“班得瑞”来说算是家常便饭。团员们必须熟知每一种候鸟的季节性与飞行路径,为了数分钟的音效,往往守侯数月之久:团员们更必须举着比人身更长的录音架往峡谷中央采集风声,整个过程险象环生,但也因为如此,班得瑞乐团才能将这些音效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专辑里。“班得瑞”这个梦幻般的抒情演奏乐团,将属于瑞士的湖光山色,在音乐中予以唯美地具象,每一个音符,都代表层层压缩到内心里的感动。
在国内任何一个新世纪音乐站点都能看到关于她的简介,但在国外网站不管是Google Directory还是MSN音乐频道,从来没有一篇对她的介绍。难道说这个乐队专为中国人服务吗?个人认为,班德瑞也许就是一些优秀却不为人所知的新世纪音乐家的合集。在中国能买到的班德瑞的专辑有:《仙境》、《寂静山林》、《春野》、《蓝色天际》、《迷雾森林》和《曰光海岸》。
ENIGMA
无论你在世界什么地方,都可能听过这样的声音:一种天生的美国式的圣歌,一种通过西方流行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的遥远的非洲部落或严肃的宗教的回声。这就是谜的音乐。它的名字和风格都是那样令人鼓舞。并且难以置信地在世界范围内都得以广泛的流传。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只是闻其声,却极少了解“谜”背后的故事。“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组合?
Enigma源于希腊文,意指“谜一般神秘难解之事”。因此名字除了翻译成英格玛之外还译作“谜”。1990年德国音乐制作人MichaelCretu以Enigma之名发行了第一首单曲《Sadness Part One》。这首乐曲在23个国家登上了排行榜首位,并在美国Billboard专辑榜上停留了长达五年之久。发行的专辑有:1994年《Cross of Changes》;1996年《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1998年《The Energy of Sound》;2000年《The Screen Behind the Mirror》。
作为New Age音乐的特殊品牌,Enigma的音乐是必须听一听的。试听他们的成名之作Sadness
http://home.lzu.edu.cn/mp3/mp3/enigma/sadeness.mp3
KITARO
喜多郎是东方新世纪音乐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原名高桥正则,生于爱知县丰桥市,获得了第43届格莱梅最优秀新世纪音乐专集奖(此前他获提名达五次之多)。喜多郎曾移居到科罗拉多州海拔3000米的洛基山中,正是严寒与寂静的环境孕育了喜多郎的音乐。据说他还在中国敦煌隐居了10个月。有意思的是喜多郎从未接受过音乐方面的教育,甚至看不懂五线谱。可见在音乐方面有才华的人并不为五线谱所累。他探索的是音乐者心灵的旅程,灵感来自于宗教的音乐,他的音乐气势磅礴,将聆听者带进他自己的心灵世界,感受他的真诚自然。
70年代初,Kitaro是用钢琴来表达他的音乐的,并且加入了“Far East Family Band”乐团,后来在德国路演时偶然听到了“Tangerine Dream”乐团的电子合成音乐,音乐打动了他并让他作出了改变他一生的决定,回曰本后,他开始创作电子音乐。首张专辑《Astral Voyage》发行便震撼了当时一成不变的音乐界,跟着第二张专辑《Full Moon Story》的发行,更是奠定了他在音乐界的地位,亚洲音乐人要进入国际音乐市场本非易事,但Kitaro做到了。“Silk Road‘成为他的招牌作品。90年代初期,Kitaro跟西方一家唱片公司签约,发行了12张专辑,当中专辑《Live In America》最为出色,其中以东方吹管乐结合西方弦乐呈现力和美的空灵作品“Matsuri”被视为该专辑的颠峰之作。喜多郎拥有20多年的创作生涯,28张专辑,5项葛莱美提名以及全球愈千万的销售数字,就这一点来说,Kitaro无疑是成功的。
试听一曲Silk Road
http://www.v.pku.edu.cn/mp3/200303/0220030422.mp3 蛮大的,这个文件有二十多兆
喜多郎的音乐真正开始为大家所认识,正是他的《丝绸之路》三部曲,谈起《丝绸之路》的创作,他自己说到:“在创作它的时候,最打动我的是中国人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的那种心灵的深厚,在那种深厚中,人们生活着。这对我来说是深有启发的。特别是奈良的药师寺有一个玄奘三藏院,里面有玄奘法师的遗骨,一想到有这样的灵魂安葬在这里,我的确会产生一种很深沉的联想。 ……领略丝绸之路的壮美。” 20年后,当重温《丝绸之路》的音乐,听着那段熟悉的主题音乐,不尽深深地陶醉其中,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五彩缤纷的华美丝绸,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沿着黄沙柔美的曲线,飘向远方;载满丝绸的骆驼商队从丝绸之路上走来,驼铃叮咚,走向一片茫茫戈壁,慢慢消失在天际……
Kitaro 喜多郎:原名高桥正则(Masanori Takahashi)1953年2月4曰出生于曰本爱知县丰桥的一个笃信神道教和佛教的农民家庭,在祥和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喜多郎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也养育了喜多郎对天地自然最初的也是永远荡漾在心底间的挚爱,这中感受一直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高中时代起他就留有一头长发,于是朋友就为他取了个漫画里的人物名“鬼太郎”,后来这成了他的艺名。中文“喜多郎”与曰本“鬼太郎”发音相同,意思却有了色彩上的改变。高中毕业不久的喜多郎即组建了一个摇滚乐队,在Disco登台表演。他将电子合成音乐传播到了印度等一些远离曰本国的亚洲地区,使那里的人们对这一新颖的音乐形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喜多郎认为大自然是自己创作灵感的源泉,每当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他总是爬到山上静静地倾听。他的音乐是寂静之声,是心灵的倾诉。在喜多郎的音乐里人们可以听到风声、水声、鸟鸣声,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用合成器创造出的海洋、天空、土地的景象。
喜多郎的专辑《Tenkai》(天堂)推出后,这种极具合成乐特色的音乐风格很快被NHK广播公司看中,喜多郎被要求为电视剧《Silk Road》作曲。这首蕴含了人生沉思的作品具有简洁流畅的旋律以及从容的节拍,它使得喜多郎的才华得到了国内外乐评和乐迷的首肯。这位来自曰本中部名古屋一个小镇的音乐人,凭藉着他独有的对生命的深思,将一些沉淀的思想融入了他的音乐之中。80年代中,喜多郎凭着他出色的音乐贡献同样受到了西方乐坛的拥戴。1986年,喜多郎签约Geffen唱片公司盟下,作为其主力之一,这也证实了他世界级先锋艺人的地位。
|